案例内容
【罪犯基本情况】
李某,男,1984年2月出生,四川省南部县人,大专文化。2011年10月27日因诈骗罪被第五中院判处有期徒刑14年,于2012年2月9日到监狱服刑。李某入监后作为勤杂工种罪犯能较好的履行职责,但临近刑满前期积累的心理情绪爆发,并对未来充满迷茫,自我否定,表现出了注意涣散、精力不集中、烦躁、焦虑的症状,自述已连续失眠2个星期,并且时常有“踩棉花”般的无力感。
【罪犯教育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拨开“迷雾”析“症结”
1.心理测试
民警对李某进行心理测试评估,SCI-90、SAS、SES测评结果为:中度焦虑,对当下以及未来无名的担心;自尊水平较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睡眠问题。因李某即将刑释,对他进行了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结果表明:李某属于常规型,关注实际,较为谨慎和保守,适合办公室、财会等工作。
2.症结成因分析
一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思维固着。李某的计划性与条理性较强,即将刑释会迫使他规划自己的未来,因长期服刑与社会脱节,导致他信息量的深度、广度无法支撑其去分析解决所要面对的问题,但是李某思维却固着在这个问题上,即越想不通越要想,最终产生焦虑。
二是自我控制松动后的“爆发”。李某近十年的服刑生涯无一次违规行为,共减刑五次,是典型的“乖乖仔”,由控制理论可知其对自己言行控制与压抑程度极高。当即将刑满时,自我控制松动导致之前被压抑的负面情绪爆发,出现心理应激症状。
三是自我怀疑与家庭责任间的冲突。李某父母健在并有一个等他出去结婚的女友,他们在2016年收养了个女儿,目前正在上幼儿园,家庭关系和谐。李某的家庭在其服刑期间给了他很大的支撑,但即将刑满,面对身为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其家庭压力较大。同时,因李某性格谨慎、务实,会考虑出去如何承担家庭责任,但其自尊水平、自我评价偏低,对自己能否承担责任产生怀疑,其自述“怕赚的钱没法养活女儿和老婆”。李某自我怀疑与家庭责任观念产生了冲突,让他体验到了认知失调,但又无力摆脱这样的状态,所以其自述“有踩棉花般的无力感”。
3.教育矫治难点
一是焦虑情绪。李某的焦虑与现实问题互相干扰,即因无法解决问题陷入焦虑,而焦虑又让其无法理智分析问题,二者互相搅拌陷入“死循环”。因此让李某明晰、感受自己的焦虑情绪,缓解焦虑带来的不适,是开展后续教育的重要前提。
二是认知扭曲。李某存在狭窄视野歪曲,即他潜意识觉得自己要对全家人的幸福负责;乱贴标签,即他只能看到自己的不完美和错误,忽略了自己的优点;武断推论,即李某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就试图去对未来做出规划。对李某这些不合理认知的干预就是本次教育矫治的重点问题。
(二)紧盯“靶心”立“目标”
一是短期目标。建立信任关系,并帮助李某体悟、释放被压抑的感受,将情绪与问题分离,缓解其焦虑情绪与失眠。
二是中期目标。帮助李某认识并改善自身的不合理认知,并外化其心理问题,帮助其寻找被忽略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
三是长期目标。鼓励李某扩大自身“闪光点”,并学会类似问题的自我调节,重新主导自己的生活,顺利回归、融入社会。
(三)施行“有序”助“新生”
一是以“人”为本,建立信任。为避免过早使用结构化辅导阻碍李某的自我表达,并降低李某对谈话的阻抗,建立信任关系,民警早期采取非结构化面谈的方式,主动倾听、适当共情并建立积极的情感协调,让李某感受到民警的真诚、尊重及客观的态度,为其提供一个可以进行自我探索的安全氛围。在此阶段,民警不使用启发性或盘根究底式的问题,通过积极有效的倾听让李某逐步打开心防,了解他内心的想法与感受,为后续心理教育奠定基础。“良好的治疗关系也是一种治疗”,所以与李某建立信任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焦虑情绪。
二是赋“言”于情,缓解焦虑。为进一步缓解李某的焦虑情绪,民警使用格式塔疗法的实验,帮助李某探索、表达其一直压抑的感受,并把这个感受带到当前。在李某说“我很焦虑”后,民警让其“具象化描述感受到的焦虑”,在李某说“感觉像胸部压着一个重物”后,民警鼓励李某赋予此重物人格和语言,并进行扮演实验。于是李某以重物的角色说“8年前,你当监督岗时我就出现了……我越长越大,现在你要出去了,还是没有任何着落,天天在担忧,都快把我涨的炸开了”,通过这样的实验让李某充分体验自己的感受,把内在冲突带到现实,促进李某内在冲突和极端的整合,从而缓解焦虑情绪。为了巩固效果,民警让李某对自己写封信,他在信中写道“我为了减刑逼自己太紧了,现在我可能又开始逼自己了”,从这可以看出李某已经开始理性思考,说明焦虑情绪得到了较好的缓解,而这样的思考也利于后续辅导的顺利开展。
三是由“画”入心,合理认知。消极情绪与言语分别存储大脑不同半球,所以言语对情绪等的描绘存在局限性,因此民警进一步采用房树人绘画治疗方法,提供给李某重新审视和创造自我的平台,并结合合理情绪疗法用合理信念代替其绘画中表现出的非理性观念。李某把自身画于右下角,并解释“以前领导认为我缺乏霸气,不自信,我觉得说的很对,并且感觉现在自己什么都不会”,针对这个乱贴标签的认知,民警对其驳斥“你以前作为总经理曾经主管过一个几百人的公司,说明你组织协调能力不错……不够霸气可能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说明做事务实、慎重,这也与你的职业倾向相符合”,李某沉默并陷入了沉思,通过民警进一步引导,李某说“曾经作为总经理我很称职,说明我可能更适合这类规划类的工作”。通过绘画切入,不断纠正其不合理认知,逐步提高李某对自身的掌控力与自信心,最后通过家庭作业的方式进行巩固。
四是寻“光”前行,学会调节。为了帮助李某顺利回归社会,并在日后遇到类似问题可以自我调节,民警采用了叙事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李某一起寻找其被忽视的“闪光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扩展。一次辅导中,李某说道“我对数字很敏感,对财务这一块比较在行”,民警抓住这一闪光点让其继续扩展“那这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李某答道“我也许可以去考个资格证书,然后可以多赚点钱”。通过挖掘“闪光点”,重构一个丰富的生活故事,让李某的自信心不断得到增强,寻找“闪光点”也是一个教会李某在未来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过程。
【教育改造成效】
经过系列辅导,李某的SAS分数从61降到了47,焦虑水平得到了较好缓解,并且其同舍房的服刑人员也反映李某的状态比以前好了很多,晚上较少出现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情况。李某的出监焦虑情况对于勤杂工及“乖乖仔”服刑人员具有普遍性,这部分服刑人员普遍自我控制水平较高,刑满前往往会因控制松动出现情绪的反弹,特别是此类服刑人员因平时表现较好,他们的情绪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藏性”。但是,这部分服刑人员自我意识、自我觉察能力较好,针对他们的教育矫治往往能取得较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