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机器人融资额达267.7亿元 工业机器人融资次数最多

 行业动态    | 文章来源互联网 |     2020-12-30 10:14

据媒体报道,截至2020年底,我国在业、存续的“机器人”相关企业共20.5万家,2020年注册量暴增,共新注册7.04万家企业,同比增长69%。从2011年开始,我国累计发生投融资事件2661件,总投融资金额超1385亿元。从2015年开始,机器人行业的投融资进入井喷期,到2016年即进入波峰期,达到519起,此后逐年下降,至2020年,虽然投融资次数再次下降至242起,但融资额却位列历史第三高,为267.7亿元。

其中工业机器人获得的融资次数最多,为30起,已披露融资额近15亿元,其后融资次数较多的行业机器人类别分别为物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清洁机器人、自动驾驶机器人、教育机器人以及农业机器人。

2019年,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推进,以及工业4.0时代、高龄化社会的到来,机器人成为下一波科技的爆点。2019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达到86.8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57.3亿美元,占市场份额的66%;服务机器人22亿美元,占市场份额的25%;特种机器人7.5亿美元,占市场份额的9%。

预计我国机器人密度将在2021年突破130台/万人,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着各行各业的生存与发展,人工智能企业“危”中见“机”,大量智能机器人投入应用,引发广泛瞩目,行业迎来快速增长期。

“十四五”期间,中国机器人市场产业规模将持续增长。其中,工业机器人的年产量将翻倍,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份额提高。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扩大,加深与智能医疗、智慧家居、智能安防等领域的融合。同时,加快建立空间机器人、海洋机器人、基地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支撑平台。加快培育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强企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打造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以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小镇的载体培育、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提高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的性能、精度、可靠性。进一步攻克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专用传感器,完善智能机器人硬件接口标准、软件接口协议标准以及安全使用标准。工业机器人速度、载荷、精度、自重比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研究复杂环境下机器人及机械手臂自主控制技术,加深工业机器人应用深度;扩大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应用场景,医疗健康、家庭服务、反恐防暴、救灾救援、科学研究等领域的服务机器人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将全国划分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和西部共6大区域。其中,长三角地区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基础最为雄厚,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机器人其次,东北地区虽有一定机器人产业先发优势,但近年来整体表现有限,中部和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则比较薄弱。中部地区凭借地方政府有效的宏观战略布局和政策支持,积极推动包括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在内的产品研发、产业化应用、集成应用示范、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已逐步在芜湖、洛阳、武汉、长沙、湘潭等城市形成产业集聚。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迫在眉睫,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娱乐、重大科学研究等领域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研发仍以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为首要目标,政产学研用通力配合,初步实现了控制器的国产化。服务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快速提升,已与国际第一梯队实现并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