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大陆的制糖业不断得到发展,甘蔗制糖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制糖业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甘蔗糖与甜菜糖的产量之比约4:1(现在约为15:1)。发展到 80年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制糖大国之一。全球的糖原料主要来源于甜菜和甘蔗,其中蔗糖占目前糖产量的80%。甘蔗的种植区域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中南美洲的巴西,、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泰国。甜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于北半球的欧洲和俄罗斯等高纬度地区,我国北方也有部分地区种植。2017 年,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逐渐消退,世界糖主产国的食糖产量逐步回升。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糖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促进行业结构调整,保障食糖市场有效供给,增加糖料主产区农民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五年时间,食糖总产量5881万吨,比“十五”期间增加1429万吨,增长32%;食糖消费“十一五”期间达到6439万吨,比“十五”期间增加1546万吨,增长31.6%。“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糖净进口为568万吨,比上五年增加99万吨。从销售收入来看,“十一五”期间,行业市场规模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行业销售额达到663.63亿元,同比增长27.57%。
然而2008/2009、2009/2010、2011/2012中国食糖连续三个年度减产,恰逢全球食糖减产周期,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糖生产和消费国之一,中国面临的较大的供需压力,致使糖价一飞冲天,从2008年的3000元/吨低点算起,三年内价格翻了2.5倍。食糖价格暴涨对于上游种植业、中间的加工业、下游食品饮料行业产生重大影响,愈来愈旺盛的食糖需求遭遇增产瓶颈的食糖生产;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国家已经进口了相当数量的外糖弥补缺口。
另外行业糖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糖料生产向西部地区转移趋势明显,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产糖省区由“十五”初期的21个减少到15个。从区域结构看,主产糖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黑龙江、新疆六省区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98%。通过区域结构调整,一是一些不宜发展糖料生产的地区逐步退出制糖行业,如宁夏、吉林、陕西、山西、甘肃、湖北等省区;二是一些老产区如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福建、江西、四川等省区的一些资产负债率高、亏损严重的糖厂实施了关闭破产;三是在广西、云南、广东湛江市和新疆自治区等重点产糖省区关闭破产规模小,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污染严重的糖厂,同时鼓励优势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糖果从古到今都是人们消费极高的休闲食品之一。论其原因,除了其色彩吸引、口味多样、包装独特以外,更是其生产技术及其在人们心中的一种无法替代的地位。纵观整个糖果的发展历史,糖果在市场上的所占的比例和影响力都不断提高,口味、品种等也越来越多,包装极其精致,富有新鲜感。更值得一提的是,糖果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新技术的融入,也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2019年我国国内糖产量占总消费量的66%,其余由进口或走私糖来满足。2019年我国自产糖数量约为1080万吨,同比+4.85%;自2016年开始,我国自产糖产量已连续递增三年。根据以往规律,我国蔗糖产量呈现6年一个周期,该规律主要源于甘蔗宿根生长周期、种植效益、出糖率等方面。与蛛网模型类似,蔗糖生产遵循“涨价——增产——降价——减产——涨价”的量价关系规律。我们认为2019年是产量出现拐点的一年,2020-2021年蔗糖产量将处于减产周期,糖价开启上行趋势。
1-2月中国全部制糖企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8,723,44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3%;1-2月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8,381,393千元,产销率为44.76%;1-2月实现累计利润总额为821,521千元。
目前中国人均食糖年消费量约为8.4公斤,但仍是世界人均食糖消费最少的国家之一,远远低于全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24.9公斤的水平,也低于同期台湾人均23.9公斤、香港人均31.0公斤的水平,仅及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食糖消费“低下水平”的行列。未来十年世界食糖的生产和消费总趋势将缓慢增加,其中发展中国家食糖消费将出现明显增长趋势,中国是世界食糖最大的潜在市场。
刚刚结束的2019/20年制糖期,国内全行业扭转连续两个制糖期亏损局面,略有盈利;糖农收入、财政税收均保持稳定。已经开始的2020/21年制糖期里,行业将稳步推进糖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开放合作,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产能合理利用,不断增强国际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