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一般而言,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碳金融也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第一批7个碳交易试点涵盖超过3000家排放企业,年排放约14亿吨二氧化碳,全国范围内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4.7亿吨,成交总额104.94亿元。其中,线上公开交易累计成交1.01亿吨,成交金额23.09亿元;大宗及协议转让累计成交0.9亿吨,成交金额10.25亿元;现货远期累计成交2.60亿吨,成交金额62.60亿元;公开拍卖累计成交0.2亿吨,成交金额9亿元。
2018年全国碳市场主要是进行系统建设、试运行、开户、模拟交易等一系列工作,进而完善相关的机制体系,正式的交易有可能要到2019年,所以说短期内对行业影响不大。碳市场的发展将增加传统产业碳排放成本,促使其不断通过技术进步和节能投资降低碳排放,同时新能源产业开发CCER项目将为其带来额外收入,增强其竞争优势。此外,碳资产管理产业增长稳定,前景广阔,预计未来碳资产开发和碳交易经纪业务可达百亿级规模,而碳盘查市场也能达到30多亿元的规模。
据测算,如能推出相关的碳金融交易工具,2020年后,保守情景下交易规模能达到1000亿元至1200亿元。现如今,绿色金融已经正式进入风口浪尖,2015-2020年,中国绿色融资需求为15万亿-30万亿元;2015-2030年,中国绿色融资需求为40万亿-123万亿元,但公共部门仅能满足15%,需要从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大量融资。未来的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大势所趋”,这种行为不仅要持续影响企业还要对个人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低碳信用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将金融产品与自愿减排结合起来。
随着全国市场的启动,市场规模和流动性都将大幅提高,交易主体和需求种类也将更趋多元化。而在全国碳市场建立之初市场波动和风险较大,交易主体风险管理的需求较高。此外,控排企业,尤其是非试点地区的企业对碳交易的认识较为局限,继续借助金融机构的服务提升碳资产的管理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碳金融也将迎来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