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焦炭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7%以上,焦炭年出口量最多超过1000万吨,炼焦技术装备出口到世界10余个国家,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煤化工产业。
“十三五”以来,焦化行业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从粗放管理向科学、规范、精益求精转型;从追求产量增长向集约高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从短期效应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实施工艺技术升级、装备检验水平升级,服务用户水平升级,推进焦化行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年前10个月,我国焦炭产量为3.91亿吨,同比下降0.67%。其中,钢铁联合焦化企业焦炭产量为9255.1万吨,同比增长2.28%;其他焦化企业焦炭产量为29843.7万吨,同比下降1.55%。2020年7月~10月份,焦炭产量已连续4个月保持了正增长。总体来看,焦炭产量虽略有减少,但行业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以往供大于求的被动状态得到改善。
我国焦化行业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新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一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产业集中度较低、布局分散。先进企业和落后企业并存,资源、产品和物流的高效配置仍有挖潜空间;焦化行业仍处在新旧动能的转换过程中,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还有待完善;企业依法依规经营和规范自律的自觉意识还有待提升;焦炭产能过剩的基本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仍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我国焦化产品市场的供需状况仍将在波动调整中运行;焦化企业与上下游的互利共赢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还有待改进;焦化企业人才的合理配置、专业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急待提升。
目前,我国焦化行业已形成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建设施工、生产管理、检化验手段”等功能完备,拥有先进工艺技术和现代装备的炼焦工业体系,全国焦化生产企业500余家,焦炭总产能约6.3亿吨,其中常规焦炉产能5.5亿吨,半焦(兰炭)产能7000万吨(部分电石、铁合金企业自用半焦(兰炭)生产能力未统计在全国焦炭产能中),热回收焦炉产能1000万吨。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统计数据,山西省产能超过1亿吨,河北省、山东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产能超过5000万吨。半焦(兰炭)生产主要集中在陕西、内蒙、宁夏、及新疆等地区,热回收焦炉主要在山西、河北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