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截至去年年底,普惠小微企业余额15.1万亿,同比增长30%。12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的利率是5.08%,比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2020年全年共支持3228万户的经营主体,比上年增加524万户。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运营的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全年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规模达到2万亿,超额完成全年8000亿元的目标任务。
央行将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精准滴灌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与此同时,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金融支持。
小微信贷是指: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因为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具有 “短、小、频、急”的特点,其小额、短期、分散的特征更类似于零售贷款。他们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更高。
展望2021年,货币和金融政策也将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体现“有保有压”: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同时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去年小微企业融资取得了“量增、价降、面扩”的显著效果,截至2020年年底,普惠小微企业余额15.1万亿,同比增长30%。2020年全年共支持3228万户的经营主体,比上年增加524万户。“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精准滴灌的信贷政策,发挥好全国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平台的支持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陈雨露表示。
去年6月份推出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还有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这两大工具,运用央行的资金激励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大幅增加信用贷款投放。全年银行业累计对7.3万亿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3.9万亿,同比增加了1.6万亿。
央行牵头出台金融支持抗疫30条举措,设立3000亿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定向支持7600多家防疫保供重点企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根据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需要,追加了5000亿复工复产、1万亿的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重点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60多万家,绝大多数也是中小微企业。
人民银行积极督促商业银行改进对小微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机制,为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权重提升到10%以上,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得以大幅增加,前11个月普惠小微新增的授信当中,首次授信户数占近40%。
金融统计数据就是金融系统的“成绩单”。陈雨露介绍的多个数据显示,在2020年,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货币、信贷增长基本实现年度目标。202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1%,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19.6万亿元,比上年多增2.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3%,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
信贷结构优化,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持续发力,金融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力度加大。2020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35.2%,比上年高20.3个百分点,增速已连续14个月上升。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0.3%,比上年高7.2个百分点。同时,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逐步释放,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已连续29个月回落。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明显下降。2020年末,全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比上年末下降了0.51个百分点,创2015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金融系统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圆满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据孙国峰介绍,通过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引导贷款利率下降让利59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让利460亿元。债券利率下行向债券发行人让利1200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让利3800亿元。“银保监会还通过督促银行减少收费、支持企业重组和债转股等方式,引导银行让利,这部分让利预计约4200亿元。”孙国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