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特别是传染病防控方面的作用充分突显。事实上,伴随着卫生信息化和医疗健康大数据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青睐,成为医疗健康行业创新发展的新驱动力之一。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医疗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人工智能技术为人们的健康生活和医疗服务带来更多可能。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化、新型肿瘤标志物检查等的快速兴起,有助于提升我国早期筛查水平。
据介绍,一种人工智能云诊断技术已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宫颈癌筛查中应用。采样机构收集细胞标本图像信息并通过互联网传到云诊断平台后,人工智能自动进行诊断,病理医生只需对人工智能诊断为阳性的少数结果进行复审确认即可,省去了大量的人工劳动。
2020年,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携手依图医疗研发了省域癌症筛查信息平台。该平台融合医疗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省域内癌症筛查项目信息的统一接入与管理,满足筛查流程管理、智能质控、数据安全、大数据分析等多样化需求,并具备良好的敏捷拓展能力,为筛查诊断治疗全程提供了支持。
人工智能可将医疗效果提高30%~40%,减少多达50%的医疗成本,主要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成熟的算法和海量的大数据,使人工智能加速应用在医疗行业。
疫情期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大量试水,加快人工智能技术验证进程。智能影像识别将病灶识别速度降至2~3秒,提高了医生诊疗效率。智能化人体体温测量系统分担了防疫工作压力。多人检测、无接触、多目标体温测量,异常体温筛查大幅提高了检疫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智能语音对话机器人帮助防疫人员在线完成疫情通报、疫情调查、健康回访等多场景任务,降低了防疫人员劳动强度和感染风险。人工智能助力药物研发、疫苗研发、病毒基因测序,可将原来60分钟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分析时间缩短一半。
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诊疗全流程的赋能,一方面体现在基于临床需求,不断挖掘新场景,实现更广的技术应用覆盖;另一方面体现在深入场景本身,介入诊疗全流程展开细化研究,进一步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整个行业水平的精细度和专业度。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场景中的落地应用,重点在于深入临床一线,从诊前的疾病预测、疾病筛查,到诊中的辅助诊断、漏查误查勘正、辅助治疗,再到诊后的随访和健康管理,力求打造一个智慧医疗闭环,真正帮助到医护工作者和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