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5G大规模部署的关键一年,中国5G新基建速度领先全球。截止到2020年底,近60个市场中的140家运营商已经推出5G服务,中国的5G基础设施的规模在迄今为止是全球最大的。中国的5G连接占全球5G连接的绝大多数(超过75%),并已建设将近72万座5G基站。并且,中国消费者在全球升级5G的意愿最强,在2020年有62%的中国消费者计划升级到5G。
2020年5G开始商用化,除了进一步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促进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整合,进而全面落地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5G标准的落地为万物互联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而万物互联必然会带来万物智能,从而为广大的传统行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5G将为信息消费释放强劲动能。5G极大地促进了上游电子元器件、中游网络设备以及终端应用设备的全产业链升级,带动信息消费空间很大。
一方面,5G将带动手机终端升级换代,从而推动手机厂商制造更先进、更丰富的终端产品;另一方面,网速快了,终端好了,也将推动互联网、软件企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带动整个信息服务水平提升,促进信息服务消费。预计2020至2025年间,5G商用将直接带动信息消费8.2万亿元,其中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将释放4.3万亿信息消费空间。
2020年是我国5G爆发式增长的一年。我国5G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移动通信产业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巨大的运营市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国内市场5G手机累计出货量1.63亿部、上市新机型累计218款。5G与交通、医疗、教育等多领域相融合,带来了新的发展业态,促进产业升级。
在5G发展上,中外各国都需要高投入。对于5G,我国通信运营商的热情更为强烈,投资积极性更高。数据显示,中国自2015年以来花费在5G领域的投资已经比美国多出240亿美元,已建成支持5G通信的基站数为35万座,而美国同一时段内建成的5G基站不足3万座。根据通信行业协会GSMA预测,到2025年,中国通信运营商的5G投资将会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达到1840亿美金,将会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业务应用在5G网络上,占到全球5G网络的三分之一。
2021年,5G规模化基建还将继续推进,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毫米波的部署也在进一步加速,截至 2020 年三季度末,已有三个国家(美国、日本和南非)推出了商用5G毫米波网络,未来5G毫米波解决方案将会扩大规模。
其中,外界对于毫米波的成本和效益最为关注,GSMA智库近期就发布了《5G毫米波经济性分析》 (截至2025年期总体拥有成本评估),评估了六种不同场景下部署 5G 毫米波 (mmWave) 解决方案的成本效益,包括密集市区、FWA 和室内部署。
报告指出,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推出的5G大多依赖于中频段频谱,只有极少数例外。然而,随着普及率的提高, 这些网络需要低(如700 MHz)、中(如3.5 GHz)、高 (如毫米波)频段的频谱,才能提供足够的容量来支持全面的5G体验。
因为拥有巨大的频谱带宽,毫米波频段既能满足高流量需求,又能保持5G服务的性能与质量,作用尤为关键。迄今为止,移动运营商在拍卖中对毫米波频段的竞价,还没有超过对低频段的竞价。这意味着,以美元/MHz/pop为单位计算,毫米波频段的价格目前普遍低廉。
报告数据显示,在室内办公场景,在中心假设下,毫米波室内5G网络具有成本效益,可为运营商节省 5%至20%的成本,当有相当大比例的设备数据流量需要室内 5G 服务支持时,毫米波网络可节省高达 54%的成本。这个范围内的精确数值取决于同时活跃的设备的比例,以及是否需要为下一代视频通信设备提供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