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能源消耗过大,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突出,各国政府逐渐把绿色环保的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之一,具有高运量,低能耗的显著特征,对环境污染很小。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都是地下或高架形式,不会干扰地面交通,作为绿色交通工具的典型。应当大力发展,并承担主要的公共交通运量,与常规交通方式良好衔接,在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同时,实现“绿色”出行。
1990年代初期,中国一些大中城市开始筹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由于当时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能力较弱,绝大多数设备需要进口,价格非常昂贵,使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许多城市难以承受。因此,1996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暂停了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1999年,按照国务院指示,原国家计委牵头组织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工作,同时启动了一批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项目,前提条件是提高设备国产化比例,车辆、信号系统等关键设备以国内为主生产提供。原国家计委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调控设备进口,支持国内生产企业搞国产化,要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所需设备的综合国产化率不低于70%,车辆、信号系统的国产化率分别不低于70%和60%。
2004年至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设备综合国产化率基本达到了70%,A、B型车辆实现了自主设计和生产,大型车体铝型材实现了自主生产,制动系统、牵引传动系统(VVVF)、自动售检票系统等产品的国产化也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进展。设备国产化水平提高后,设备的技术水平及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运行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而设备价格和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投资、运行费用大幅度降低。
经过80多年的发展,株洲已集聚了301家轨道交通产业企业,形成了全球相对最完备的集轨道交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营运维保、物流配套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2015年株洲轨道交通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株洲成为全国唯一的轨道交通装备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如今,株洲轨道交通产品出口全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27%,位居全球第一,城轨车辆国内市场占有率30%,动车组、机车车辆电传动系统等多个产品产销量均为全国第一。
“十三五”期间,一大批全球、中国“500强”企业和创新创业者到株洲投资兴业。仅去年,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链就签约中车尚驱、新型轨道交通装备总部基地、轨道交通新兴工程材料基地等23个项目,总投资额达38.39亿元。
目前,株洲市还拥有轨道交通领域全国唯一一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自2019年1月获批以来,已吸引12家股东单位、398家联盟单位参与建设,初步形成了“平台+创客、公司+联盟”运营模式,一批科研项目和“卡脖子”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在用创新不断地擦亮轮轨上的国家名片。在轨道交通方面,株洲已建成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等平台126家,构建产学研用政金商创新体系,主导和参与定制国际标准84项、国家标准1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