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二维码支付用户占比达85% 餐饮消费成为移动支付用户首要场景

 行业动态    | 文章来源互联网 |     2021-02-02 10:23

移动支付便捷性已连续3年成为受访者选择移动支付时首要考虑的原因,其次是习惯使用与优惠、促销活动等,移动支付已经渐渐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中国银联1日发布《2020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这是中国银联携手商业银行及支付机构连续第十四年跟踪调查中国消费者移动支付安全行为。报告显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98%的受访者将移动支付视为其最常用的支付方式,较上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其中,二维码支付用户占比达85%,相较2019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

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线下支付的场景向网络直播、医疗支付等更多消费场景迁移、延伸。报告显示,30%的受访者会经常使用网络直播购物。新兴的线上支付平台与线下小摊贩、菜场、水果店等小型实体商店等有机融合,受到居民青睐。

报告同时披露了移动支付遭遇网络诈骗情况,2020年网络诈骗情况相较2019年好转,仅8%的受访者遭遇了在网络诈骗中经济受损的状况,相较2019年减少了4个百分点。但有3/4的民众表示收到过诈骗信息,其中八成来自短信渠道。我国移动支付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随着几年来国内移动支付行业快速发展,二维码、云闪付、刷脸支付等已基本替代现金交易,移动支付更被成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崛起,聚合支付也随之兴起,聚合支付公司也在快速发展,而随着人民银行217、281、296等规范性和监管性文件出台,聚合支付业务的相关法律合规框架已经逐渐形成,而伴随85号文等针对聚合支付出台的系列文件,聚合支付领域近年的监管也在逐渐加强,聚合支付公司所面临的合规成本越来越高。

在国家对金融管制越来越严的大环境下,金融之路的不顺或让互联网巨头们开始更加关注布局聚合支付领域,为了发展数字化服务体系,新一轮的竞争洗牌又将开始。支付的场景一定是无感支付会逐步取代现有的银行卡、现金、二维码等。通过人的生物要素或者其他识别要素,如指纹、人脸、虹膜、证件、车牌号等,在各类场景提供恰当的场景植入。目前比较好的就是汽车相关场景,通过车牌号识别,完成缴纳停车费、高速通行费、加油费等。

新冠疫情加速了中国政企数字化转型,推动消费服务线上化,为移动支付市场拓展了更多政务、民生、消费等细分垂直场景,也让移动支付数据有了更多赋能价值。对消费者而言,这将强化和巩固他们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对商家而言,支付线上化是他们进行数字化变革的重要一环;消费者和商家对移动支付的双向需求,助推移动支付行业强劲发展。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90.8万亿元,同比增速4.8%,增速下滑明显。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场景呈细分多元化发展,餐饮消费成为移动支付用户首要支付场景。

5G时代,除了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之外,智能家居、汽车乃至工业制造设备等各类终端都能够智能化并接入到互联网中。数字平台将进一步进化为万物互联平台,带动人类的互联网产业从toC型的消费类互联网发展为toB型的产业类互联网。其中,科技金融可以连接数据平台、金融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帮助各方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运行效率以及降低运行成本。随着监管穿透式监管,未来支付行业一定会越来越回归本源,拒绝为黄赌毒和套现等违法场景提供支付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