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等五部门联合整治校园贷款 互联网贷款最新监管规定发布

 行业动态    | 文章来源互联网 |     2021-03-18 10:29

近期,银保监会、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禁止小贷、非持牌机构对大学生放贷,不得向第三方机构发送借款学生信息,不得非法泄露、曝光、买卖借款学生信息。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

近期,由于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方式诱导性营销,发放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贷款,引诱大学生过渡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引起恶劣的社会营销。因此,为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加强教育引导工作,银保监会、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和央行一起联手,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

小额贷款又称为微型金融或小额信贷,是为低收入者或者微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一种信贷服务方式。小额贷款进入中国,在支持贫困人口、中小企业发展以及"三农"经济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小额贷款被定义为:为贫困和低收入者以及微型企业提供额度较小的信贷服务方式。小额贷款的产生有效地丰富了国内的金融体系,并且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一种新的融资方式为"三农"企业和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困境,同时小额贷款模式也促使改革开放以来的民间资本以合法化、合理化的方式参与到金融体系中,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将民间资本带上了规范化经营的平台,有效地降低了金融风险,促进了国内金融市场更为规范而有序的发展。

但随着小额贷款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以及行业中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水平低下,不良贷款率过高等问题的显现,中国小额贷款行业从2015年进入了调整阶段,小额贷款公司数量持续减少,行业市场规模面临增长瓶颈。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小额贷款行业的贷款余额为9020亿元,对比2019年减少了268亿元,同比减少2.9%。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118家。贷款余额8888亿元,前四季度减少203亿元。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坚持小额分散、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正确方向道路,在实现金融创新及规范民间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别等因素影响,各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不均衡。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省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纷纷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方面,截止到2020年末,全国从业机构数量为7118家,从业人员为72172人,实收资本8201.89亿元,贷款余额为8887.54亿元。

《关于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9月起至2020年底,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这一政策出台,有利于修复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和信用市场的融资功能,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企业的意愿和能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三是通过财政提供贷款担保。

银保监会等五部门《通知》要求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放贷行为,小贷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未经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具体是,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贷款客户身份的实质性核验,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放贷机构外包合作机构要加强获客筛选,不得采用虚假、引人误解或者诱导性宣传等不正当方式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

大型互联网公司一般由旗下互联网小贷牌照放贷。例如,蚂蚁集团旗下共有两家小贷公司,分别为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花呗对应的主体)和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借呗对应的主体),注册资金分别为120亿元和40亿元。其余Bigtech中,百度、京东、美团、小米、众安等在重庆分别设有度小满小贷、同盈小贷、三快小贷、小米小贷、众安小贷。

该《通知》严禁小贷对大学生放贷,是继《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之后,对互联网贷款做出的新的监管规定。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守风险底线,审慎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建立完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预警机制,加强贷前调查评估,重视贷后管理监督,确保风险可控。对于非持牌机构,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或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