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绿色金融债券即将发行 新能源技术创新是实现“碳中和”根本途

 行业动态    | 文章来源互联网 |     2021-03-19 10:32

绿色债越来越被重视的当下,碳中和债券成为继续向上突破的一个重要风口。今年2月上旬首批碳中和债成功发行之后,碳中和债券的发行似乎正在悄然加速。国家开发银行将于3月18日在北京面向全球投资人发行首单“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200亿元,将是全市场发行金额最大的专项用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绿色债券。

具有“债券通“性质的碳中和绿色债券的成功发行有助于境外投资者通过内地和香港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参与到国内的碳中和项目中,拓展了融资渠道,增强了境外投资者对碳中和债券的关注度。同时,此次发行规模比较大,对绿色债券的发行有一定的引导和指示作用,提振了绿色金融进一步发展的信心。截至2020年,中国绿色债发行存量已经达1.2万亿,位居世界第二。不过,当前国内绿色债发展还存在配套制度不完善、融资成本优势不明显等问题,随着政策层面对于绿色金融的只持力度越来越高,绿色债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

我国现行的碳排放规模、行业结构、资源能源结构都意味着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并非易事。与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相比,未来将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相关技术的支撑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基础。绿色、新能源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强大装备制造能力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链优势。2019年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别达到30.1%、28.4%和30.9%,2008年至2018年年均增速分别为6.5%、102.6%和39.5%,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仅为2.5%、46.7%和19.1%。尤其是光伏产业,目前我国生产和市场规模世界第一,并已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可以说,在未来堪称以人工智能、互联网、清洁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我国已做好准备,很多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

碳减排取得的成效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经验基础。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重点行业能效提升,碳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单位GDP能耗降低,碳排放总量增速变缓。2019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15年、2005年分别下降18.2%、48.1%,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同时,我国新能源成本也在不断下降。2019年全国光伏发电成本相比2010年降低了82%;陆上风电降低了39%,已经形成对煤电的价格竞争优势,并进入平价上网阶段;海上风电成本也持续下降。另外,我国的绿化工作取得显著进展,碳汇能力不断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至2020年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193.7万公顷,居全球首位,是紧随其后的澳洲和印度的4.3倍和7.3倍。

国家层面已经加快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步伐,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包括构建国家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将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经验进行推广、积极支持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等。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加入绿色金融行业,预计2020年绿色金融企业达到8.3万家,2025年达到10.8万家。在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政策走向“实质化”等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将不断增加,但是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达到13.7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为8.5%,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6万亿元。2021年以后,绿色金融市场需求规模增长率预计在10%以上,到2024年市场规模超过20万亿元,达到21.1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