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 位居世界第一

 行业动态    | 文章来源互联网 |     2021-03-30 09:50

截至目前,我国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更无违约案例。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其中,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项目的贷款余额及增幅规模均位居前列,这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以来,随着中央多项会议的陆续召开,金融监管部门已敲定绿色金融发展方向,绿色金融迎来重磅政策支持。

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央行表示,已初步确立“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银保监会也提出,将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信托。

截至目前,多项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已取得重大进展,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领域相关制度短板正在补齐。

据央行透露,目前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即将完成修订,下一步还将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贴息奖补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强化环境风险管理,提升金融业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市场稳健发展。

供应链金融将金融与传统的供应链融合起来,将整个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看成一个整体,以上下游企业为核心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目标而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我国供应链金融从以核心企业信用为支持的1.0时代过渡到以电子化技术为核心的2.0线上时代,进而过渡到以平台化为主要特征的3.0时代,供应链金融在中间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渡到智慧化的4.0时代。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供应链金融的4.0时代拥有其他时代不具备的特征:首先,供应链金融的相关业务模式具备实时性,它可以尽量缩短由于信息获得的滞后而遭受的损失;其次,在该阶段中的具体业务都是根据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的,避免了由于不同的业务使用同一种经营模式而导致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供应链金融在进行产品交换时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以及区块链等相关技术,掌握额供应链和营销过程中全部信息的共享,相对于以往的1.0-3.0时代而言,对于信息的掌握权更主动,提高企业服务质量的同时提升了服务效率。此外,我国供应链金融也是对三大产业的产业链条进行重新的整合,整合后形成了以银行为主导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模式、以电子商务平台主导的“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及以产业主导“产业集团+供应链金融”三种典型的模式,这突破了以往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2019年底,我国工业类企业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余额达17.4万亿元,比2018年底同比增长4.5%。2018年底,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达14.34万亿元,同比增长8.6%。截止2020年3月,我国工业类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为14.04万亿元,同比增长7.3%;从近年来全国工业类企业应收账款余额来看,每年的期末余额都呈递增的趋势,但增长势头趋缓。据测算,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将会保持平稳增长。预计从2017年到2020年的增速在5%左右。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产值将会达到约15万亿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2012至今,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持续增长,2017年年末同比增长了9.6%,2018年底同比增长了7.6%,2019年底同比增长6.5%。同时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截止2019年12月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占流动资产的比重29.6%,说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流动资金的风险依然存在,流动性风险有增加的趋势。对主要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的近五年来的应收账款余额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各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近年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股份制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持续上升,截止2020年一季度末同比上升9.4%,达9.98万亿元。

越来越多的配套企业以外包商而非核心企业业务分部的形式出现,固然带来了效率和成本优势,但也导致融资节点相应增多,资金流在供应链内的运行复杂化。站在(核心)企业的角度,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系统财务管理方案,目的是简化供应链各个节点参差不齐的融资格局,避免出现意外的资金瓶颈。从银行一侧来看,供应链不仅是资金流、产品链、信息链,还是一条信用链条,只不过节点之间的信用水平差异较大,并且会相互影响。核心企业不仅在供应链中处于强势,并且融资能力也无可替代,然而纵览这一由核心企业驱动的业务链条,核心企业的强大信用并未充分利用起来。首先外部输入资金集中在核心企业,不能对整个供应链形成最佳分配方案;其次过多资金沉淀在核心企业,也降低了银行的博弈能力和资本收益。要改变这一现状,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对供应链进行信用重估,将外部资金按需合理分配,对于维护供应链信用稳定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