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离不开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原本让生活更美好的化工技术导致的温室效应,最终让人类面临一个更难生存的环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渐深重。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等。高温热浪、极端强降水等气象灾害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导致全球百万人死亡。气候变化还影响到生态系统,如非洲等地的蝗灾严重威胁粮食安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在世界排放量中所占的份额不断攀升。随着中国努力遏制对环境的影响,碳交易体系等政策可能会刺激新技术的采用,从而增加国内外创业企业和科技企业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中国最早于2011年在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和福建等地方进行碳排放交易的试点。中国采用了一种基于碳强度(单位GDP排放量)而不是绝对排放量作为上限的方式,并已经在电力行业和其他行业推广试点。
近年来,在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火电减排、建筑节能、资源回收、节能材料和环保设备等低碳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同时,碳排放交易市场作为一项有力的工具,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实现碳减排,在我国渐成体系。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管理办法》)自本月1日起正式施行。《管理办法》对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交易主体,以及监管和违约惩罚等方面做出了清晰规定,代表着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正式开放以及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正式启动,中国谋求实现碳中和愿景也因此迎来了一支强大的中坚驱动力量。
据了解,此次《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不仅将碳排放权交易从地方试点扩展到全国,同时也将交易气体的范围从二氧化碳扩展到了包括六氟化硫、甲烷等在内的6种温室气体。
《管理办法》落地前,中国已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八省市开展了为期10年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最终共成交4.55亿吨,成交金额累计105.5亿元,如此之小的总交易量显然与我国动辄百亿的年度碳排放量不相匹配。有了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中国的碳市场盘子就可以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