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代表了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卫生部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医疗发展模式。
据悉,疫情之下,国内主流互联网医疗平台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丁香医生、阿里健康、健康160、好大夫在线等纷纷推出各自的在线医疗服务。一时间,具备专业、及时、高效、便捷特点的互联网医疗迅速升温,并逐渐成为人们在特殊时期就医的有效补充方式。随着疫情的缓解,这些互联网医疗平台及咨询平台如何延续功能、留住用户,成为疫情之后的下一个焦点。
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份、900多家互联网医院建立了网上医疗服务的平台,其中广东省136家。5G时代的到来,更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已达2.15亿,占网民整体的21.7%。我国互联网行业在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和疫情常态化防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码,累计申领近9亿人,使用次数超过400亿人次。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线医疗优势得以凸显,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国已经有900多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了所有地级市,5500多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
《报告》显示,在线医疗用户渗透率不断提升,使用行为呈多样化趋势。一是用户群体向全年龄段扩展。截至2020年12月,40岁以上用户占在线医疗用户整体的40.4%;二是问诊地域向三四线城市扩展。截至2020年12月,三四线城市网民对在线医疗的使用率分别为19.8%、20.8%,较2020年6月增长5.5个百分点以上。
互联网医疗虽然在近年来获得高速发展,但其在市场上的实际份额仍较低,只是传统医疗的微小补充。虽然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在院外仍然不脱企业健康福利的本质。而在院内,互联网医疗主要是线下诊疗的辅助角色,在类似疫情这样的不可抗力情况下则充当了部分线下诊疗的替代作用。
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进入正常化阶段,平民的生活也基本恢复到疫情前,但疫情催生的网络医疗、医药战伤依然强劲。国家在支援网络医疗发展的同时,正在加强监督的步伐。国家积极实施“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价格及支付政策,患者网上诊疗的药品费用与线下医疗保险规定的支付标准和政策支付持平,并通过网上再诊计划,参照公立医院一般门诊诊疗项目的价格费率和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