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称芯片集成电路是信息社会的基石,也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应该说,芯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现代信息产业和产业链发展。“十三五”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总体上是非常骄人的,产业规模不断增长。据中国半导体行业测算,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到8848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20%,为同期全球产业增速的3倍。技术创新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制造工艺、封装技术、关键设备材料都有明显大幅提升。企业实力稳定提高,在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链上也涌现出一批新的龙头企业。
据了解,目前中国芯片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共同打造芯片产业链,使它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为中国的信息化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也为全球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中国政府在国家层面上将给予大力扶持,未来芯片市场行情如何?
芯片行业历来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慢回报的行业。这也是中国芯片产业不发达的基本原因。芯片投资周期很长,迭代进化很快,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快节奏的市场淘汰。而且我国在芯片制造行业缺乏本土一流的光刻机,这也使得中国企业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支持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帮助企业抵御各种风险。毕竟人工智能是我们国家的优先发展的战略方向,而人工智能芯片代表了这个方向上的核心竞争力。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一直在努力摆脱对西方芯片巨头的依赖,这些领域涵盖了从智能手机到汽车的各个领域。而AI芯片的领跑者是英特尔和英伟达(Nvidia)。目前,英特尔的CPU在AI推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Nvidia则主导着AI训练芯片市场。据数据显示,在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为66.4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芯片将大幅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911.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5.2%。因此,许多公司都在努力开发人工智能芯片。然而,类似于CPU、GPU和基带处理器市场的成长过程,AI芯片市场也在经历着由少数大型玩家主导的命运。
当前,芯片产业依靠单点技术和单一产品的创新,正在向多技术融合的系统化、集成化创新转变,产业链整体能力与生态环境完善成为决定竞争的主导因素。目前,中国既缺乏类似英特尔、谷歌、IBM等可以高效整合产业各环节的领导型龙头企业,又缺少与之配套的“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因此不能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国外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芯片企业联盟为依托的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目前,全球芯片行业厂商主要以有三星、英特尔、德州仪器、东芝、意法半导体等,行业呈现高速集中的特征,格局相对稳定。根据2019年全球排名前15位的半导体销售的预测排名情况来看,美国六家公司上榜、欧洲三个、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各两个。2019年英特尔将以69832亿美元位列第一,其次是三星和台积电。5G时代的来临,也让有些芯片厂商看到了赶超机会,与4G时代的“高通独大”现象不同,目前发布的5G芯片产品各具特色,多家厂商都拿出了不同风格的产品,未来市场格局扑朔迷离。
根据我国《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标,到2020 年,半导体产业自给率达到40%,当前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自给率仅不到15%,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全球比较来看,在核心产业链中,中国企业的占比仍然非常低,也具备显著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