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公示了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拟备案名单,其中包括全付通、网商银行、天府通、滴滴支付SDK、银联商务、快钱刷、钱袋宝支付sdk等73款移动金融App。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还于同日公布了第七批共291款通过备案的移动金融App名单,其中包括支付类14款,全民付、传化钱包、DoPay、苏宁金融、刷宝、刷宝商户版、乐刷商务版、壹钱包、得仕钱包。
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公布通过备案的移动金融App共839款。在前六批备案名单中,共有13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备案。
本次通过的第七批备案移动金融App是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数量最多的一次,共7家,将通过备案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提高至20家。
随着几年来国内移动支付行业快速发展,二维码、云闪付、刷脸支付等已基本替代现金交易,移动支付更被成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崛起,聚合支付也随之兴起,聚合支付公司也在快速发展,而随着人民银行217、281、296等规范性和监管性文件出台,聚合支付业务的相关法律合规框架已经逐渐形成,而伴随85号文等针对聚合支付出台的系列文件,聚合支付领域近年的监管也在逐渐加强,聚合支付公司所面临的合规成本越来越高。
在国家对金融管制越来越严的大环境下,金融之路的不顺或让互联网巨头们开始更加关注布局聚合支付领域,为了发展数字化服务体系,新一轮的竞争洗牌又将开始。支付的场景一定是无感支付会逐步取代现有的银行卡、现金、二维码等。通过人的生物要素或者其他识别要素,如指纹、人脸、虹膜、证件、车牌号等,在各类场景提供恰当的场景植入。目前比较好的就是汽车相关场景,通过车牌号识别,完成缴纳停车费、高速通行费、加油费等。
新冠疫情加速了中国政企数字化转型,推动消费服务线上化,为移动支付市场拓展了更多政务、民生、消费等细分垂直场景,也让移动支付数据有了更多赋能价值。对消费者而言,这将强化和巩固他们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对商家而言,支付线上化是他们进行数字化变革的重要一环;消费者和商家对移动支付的双向需求,助推移动支付行业强劲发展。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90.8万亿元,同比增速4.8%,增速下滑明显。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场景呈细分多元化发展,餐饮消费成为移动支付用户首要支付场景。
5G时代,除了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之外,智能家居、汽车乃至工业制造设备等各类终端都能够智能化并接入到互联网中。数字平台将进一步进化为万物互联平台,带动人类的互联网产业从toC型的消费类互联网发展为toB型的产业类互联网。其中,科技金融可以连接数据平台、金融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帮助各方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运行效率以及降低运行成本。随着监管穿透式监管,未来支付行业一定会越来越回归本源,拒绝为黄赌毒和套现等违法场景提供支付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