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纲要对延迟退休改革原则确定: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那么,延迟退休会一刀切吗?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表示:延迟退休改革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
小步调整即:采取渐进式改革,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节奏总体平缓。
弹性实施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分类推进即:延迟退休不是“齐步走”,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将继续保持退休年龄差异。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的同时伴随着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养老形势十分严峻。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养老课题如何破题?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推行延迟退休,除了要解决工作何时退、养老金何时领等问题,还要面临年轻人就业空间是否会被挤压、老年人年过半百是否会被裁员等难题。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由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5年到10年后,全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将进入中高龄,养老服务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考验。事实上,为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产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就养老育幼方面在会上表示,预计“十四五”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十四五”《纲要草案》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预测,到2022年中高收入老年人口数量将超1亿人,达到新的高点,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消费水平和服务需求的提升。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6.91万亿元,预计2022年达10.29万亿,期间复合增长率高达11.9%。
“十三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约增加640万,2020年将达到近2.60亿,约占总人口的18%-19%。与此同时,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越来越多,残疾老年人逐年增加,强调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已成为“十三五”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全国养老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发展的主要是为低龄健康老人提供休闲娱乐性服务的门类,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增加老年用品供给等,为“十三五”时期中国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描绘了清晰的蓝图。2018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9全年中国大陆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从年龄构成看,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
根据公开资料,预计2020年小康社会建成之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达19%。老龄化提速,无疑会加大养老产业市场缺口。目前,全国养老产业规模已超过4万亿元,但GDP占比尚不足10%;预计2020年,全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膨胀至7.7万亿元,2030年将达22.3万亿元;2050年的中国老年市场、养老产业规模有望达48.52万亿元、21.95万亿元,老年市场、养老产业将以9.74%、11.48%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可见,养老产业作为刚需,市场需求及潜力巨大。
从需求、供给和政策等方面来看,中国养老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中国养老产业的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8万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22万亿元。中国养老产业在未来10至15年内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图表:养老产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