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实施原则公布 我国劳动力市场特点2021

 行业动态    |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网综合 |     2021-03-15 10:08

12日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也就是说,政策实施后,退休年龄线会往后慢慢推。比如说,原本满50岁退休的女性,政策实施后,第一年,变成50岁1个月或几个月退休。不同年龄段的人,退休年龄不同。以此类推,经过若干年过渡期完成改革。

近几十年来,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退休年龄。目前人社部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具体改革方案,要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经验,更会充分考虑过我的国情。延迟退休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在研究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将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凝聚社会共识。

在中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生育率逐渐降低的同时,延迟退休的脚步也渐行渐近。现在各省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是何种情况呢?数据显示,当前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北京,天津、内蒙古位居二、三位;老龄化较深的东北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并不低,相反,中西部一些人口大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普遍较低。

劳动力市场特点分析,我国人才产业分布的突出特点是,人才产业结构与国民经济的产业布局分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专技术人才数量明显偏低,就业人员的学历状况急需改善。从三个产业的产值看,2002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是15.3%、50.4%、34.3%;从就业人员看,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分别是50%、21%、29%,而中专技术人才的比例分别是5%、18%、77%,大专以上的学历人才比例分别是1.2%、15.2%和83.6%,差异太大。这就意味着第三产业在集中大批人才的同时,人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其他产业,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发展制造业大国的目标不相适应。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形成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也带来我国人才队伍结构状况的根本性变化。其突出表现是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和人才总量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持续下降。1996年,我国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包括公务员)为10949万人,到2001年,仅为7409万人,平均每年减少5%以上;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999年以来减少了130万,下降4%;党政人才减少59万,下降7%;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由1998年的262.5万人,减少到2002年的212.3万人,2003年又有所回升。与此同时,1994年-2003年,非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分别增长了29倍和3.4倍;非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占全国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提高了23%和11%,报告预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将会成为我国人才就业的主要方向。

2020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上涨了5%,实现16连涨,2021年养老金17连涨令人期待。同时,2020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新增3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50元,2021年该标准预计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