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创新探索家庭养老床位模式 把养老床位“搬”进家

 行业动态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     2021-03-16 09:34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失能老人数量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遭遇专业能力、照料精力的挑战。“十三五”期间,全国203个地区进行了居家社区养老的改革试点,家庭养老床位这一创新举措极大缓解了家庭养老的难处,符合当下养老服务需求以及养老行业发展现状,受到广大老年人的好评。

近期,南京市创新探索家庭养老床位模式,满足老百姓“养老不离家”的意愿,使养老机构专业服务向居家延伸,医养资源向末端流动。2016年11月,南京市入选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经过4年多探索实践,全市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701张,相当于50家中等规模养老院。其中,家庭养老床位数量的73.3%集中在鼓楼、秦淮、玄武等主城区,主城区家庭养老床位与机构养老床位占比已达到1:5左右,成为养老床位的重要供给渠道。

养老床位,指的是由专业人员提供上门照护,这就相当于将养老床位“搬”进老人的家里。“家庭养老床位”是指以养老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支点,把养老机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对家有失能老人的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专业护理、远程监测等养老服务。 家庭养老床位目前服务的主要是低保、困难家庭、重残、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及80岁以上的空巢、独居老人。

家庭养老床位模式可以为半失能或失能老人提供家庭适老化改造、专业护理、远程监测等养老服务,获得了越来越多家庭的青睐,成为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当前,社会流动性增强、行业竞争激烈、职业工作强度大,加上普遍的“4-2-1”家庭结构,导致很多家庭养老“有心无力”。因此,居家养老正在成为养老的主力模式。受固有养老观念和养老服务现状、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强烈。

“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民政部、财政部自2016年至2020年,连续5年在全国开展了五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江苏省南京市2017年率先开展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探索。此后,随着国家政策的激励扶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扩展到全国203个地区,各地通过探索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家庭养老支持工作。

相比较传统的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床位在医护管理方面优势显著,老人无需去医院医院,在家一样能享受到医院的医疗服务。入选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养老机构,门槛并不低。比如,南京市明确规定,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必须是民政部门设置批准的A级以上养老机构、AA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质量监管上,明确要求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由第三方开展满意度调查,且满意率不低于90%。

同时,国家也鼓励有条件、够资质的机构和组织,全面参与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探索一条既能克服养老用地紧张又能实现养老床位持续增长的发展路径,有效破解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发展空间不足的“先天缺陷”。全面推行家庭养老床位必须依靠智慧社区、依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思维,才能把老人的居家生活打造成“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近年来,民政部等部委通过政策鼓励、各省通过探索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家庭养老支持工作,部署如何对经济困难老年人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上海、浙江、江苏等地试行的“家庭照护床位”等庭养老的支持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既有效解决城区养老床位供给瓶颈问题,降低养老机构床位建设成本,也满足了老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是应对老龄化加速的有效举措。随着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的扩面和深入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