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灵活就业、灵活用工等表述被频频提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自由多样获取劳动报酬的选择。同时一些新的状况问题,也引发业界探讨。
近两年来,剧本杀频频出圈。拿到剧本,分发角色,在扮演过程中边感受人物的爱恨情仇,边通过推理抽丝剥茧找到“真凶”……若问年轻人现下最新潮的聚会游玩项目,“剧本杀”大有登顶之势。据测算,我国目前“剧本杀”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元,全国线下门店接近2万家。北京“剧本杀”线下门店从2019年的400余家,激增至目前的4000余家。截至2021年1月5日,东莞剧本杀店已有36家。
由于玩过后便会获悉剧情与谜底,一部“剧本杀”通常只能玩一次。市场对丰富、高质的剧本有着旺盛需求,也孕育了一大批“剧本杀”写手。剧本售卖主要有三种方式:独家本,每个城市只能有一家店面购买,售价从几千到数万元不等;城市限定本,每个城市可以有3家左右店面购买,售价一两千元;盒装本,有正规营业资格的店面均可购买,售价三五百元。《二重身》作为独家本,总共售卖到了60多个城市,即60多份。每份除去设计、印刷、美工等成本,净利润约3000元。最终收益约9万元。
剧本杀+密室逃脱,自从2016年,《明星大侦探》探案推理综艺火爆之后,逐渐成为年轻人娱乐的新宠。甚至被看作,是年轻人“新相亲圣地”。
2018年,线上剧本杀风口来临,“我是谜”、百变大侦探等项目都先后获得了融资,投资方中不乏金沙江创投、经纬中国等明星机构。2019年,线下剧本杀爆发。据央视财经报道,2019年全国的剧本杀店数量由2,400家飙升至12,000家。
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来袭,线上APP迎来新一轮规模爆发;下半年后疫情时期,由于消费者对社交游戏需求大增,线下剧本杀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加入。根据美团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剧本杀相关实体店已突破30,000家。
剧本杀的火热,已经让巨头“按耐不住”。近日,字节跳动发布了剧本杀服务采购寻源公告,在“剧本杀江湖”引起了讨论,“天时、地利、人和,剧本杀冲啊”“500人/年,抱紧金主爸爸的大腿。”
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市场活力凸显,已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亮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稳中有升。国家统计局2018年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对文化产业分类类别共设置9个大类,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新的突破,传统文化业态不断融合,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9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数据显示:
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7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比2018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总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
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文化服务业的占比提高。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的增速为13.2%,分别比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快8.0和7.4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的占比达39.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7个百分点。
二是文化核心领域的比重提高。核心领域营业收入增长12.0%,远高于相关领域3.5%的增速;文化核心领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9个百分点。
三是西部地区增速较快。西部地区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为15.2%,远高于中部地区的10.7%、东部地区的7.3%;西部地区占全国份额为9.0%,高于上年同期的8.4%。
文化新业态发展迅速。在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增速超过10%的行业有5个,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20.9%)、文化投资运营(13.3%)、创意设计服务(12.5%)、文化传播渠道(11.5%)和内容创作生产(10.1%),均涵盖了大多文化新业态。进一步分析,这些行业中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园区管理、互联网广告服务、电子出版物、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等基于互联网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均在20%-40%之间,表明文化新业态已成为引领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