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效益日益显现,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77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起了预约诊疗制度,提供线上服务,全国建成互联网医院已经超过了1100家。“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很多医疗机构逐步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从“锦上添花”变成了“雪中送炭”,互联网医疗已经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在看病就医过程中也得到了更好、更便捷的体验。
国家卫健委先后出台了“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的10项服务30条措施,目前,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了省统筹区域平台,2200多家三级公立医院初步实现了院内信息的互通共享。
“互联网医院”带有咨询、随访、慢病管理等功能,它有实体医院作强有力的支撑,线上方便病人,就是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到医院,在网上就可以进行。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其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
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的总称。这一概念的含义:第一,医疗机构是依法成立的卫生机构。第二,医疗机构是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第三,医疗机构是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的总称。我国的医疗机构是由一系列开展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卫生机构构成的。医院、卫生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医疗机构。
健康产业日益成为资本市场竞相追逐的“香饽饽”,阿里、万达、华润等巨头企业近些年也纷纷入局。“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行动促进计划”,提出希望2015年中国人的健康素养水平可以提高到15%,2020年提升到20%。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不光靠政府,更要靠全社会,更要靠协会和资本。
目前,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的未来产业,正在酝酿和形成超过十万亿的巨大蓝海市场。健康服务已经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未来社会整体幸福指数的国家级重大事业。中国与全球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基本一致,同样由于社会结构变化而需求不断增长,具有可持续增长性。此外,政策持续加码大健康产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国家政策相继发布。
2018年两会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批,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取消,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大健康”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大健康产业地域的差异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消费水平等相关。大健康产业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医疗服务消费较高,相比之下,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大健康服务消费占比较小。地域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机构属地化管理、医师单点执业等因素造成。
在政策支撑、人口老龄化带来需求、健康意识提升刺激消费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大健康产业迎来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市场潜力巨大,规模不断增长。
互联网医疗,代表了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卫生部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医疗发展模式。2019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为1336.9亿元,同比2018年增长35.6%。2020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规模将接近2000亿元,同比增长46.7%。
随着智能小区不断发展以及医疗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社区医疗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组成,将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人口质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社区医疗服务是建立在全科医生基础上的卫生服务机构,“互联网+”背景下,其将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精准化的资源整合管理,向社区居民提供集医疗、保健、预防以及健康教育等内容于一体的医疗服务,进而实现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