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第一

 行业动态    | 文章来源互联网 |     2021-03-31 09:45

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支撑。

国家能源局介绍,截至2020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9.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2.4%,较2012年增长14.6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5%,较2012年增长9.5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水电装机3.7亿千瓦、风电装机2.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2.5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2952万千瓦,分别连续16年、11年、6年和3年稳居全球首位。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体系。水电领域具备全球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低风速风电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国内风电装机90%以上采用国产风机。

国家能源局表示,下一步,将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大力推动新时代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着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据了解,可再生能源通常是指对环境友好、可以反复使用、不会枯竭的能源或能源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利用、太阳电池、生物质能、风能、小水能、潮汐能、海浪能、地热能、氢能、燃料电池等。其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相对于可能穷尽的化石能源来说,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循环再生。

国家能源局2018年3月份发布了《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及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给出了分省份2018年及2020年的总量配额和非水电配额要求,并明确省级电网企业、其他各类配售电企业、拥有自备电厂的工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直购电用户等为承担配额义务的市场主体;针对未完成配额指标的考核主体提出了一系列的惩罚措施,以确保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发展。截至2018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28亿千瓦,同比增长12%;其中,水电装机3.52亿千瓦、风电装机1.84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74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1781万千瓦,分别同比增长2.5%,12.4%,34%和20.7%。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8.3%,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的清洁能源替代作用日益突显。2018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8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1700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比重为26.7%,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水电1.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风电36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光伏发电17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生物质发电9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高耗能与高污染的矛盾也日趋严重。能源与环境问题,已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早在1995年的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4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正式确立了"以电力为中心,以煤炭为基础,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的能源发展方针和政策。同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制定印发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6-2010)》。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的战略目标,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对实现我国未来各项经济社会建设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成为我国政府近年重点扶持的项目。随着可再生能源相关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以及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的推动,整个社会对新能源的认识不断发生改变。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企业已达数千家。这些企业由于缺乏研发能力,大部分企业在低端产品上做文章。因此,产品价格就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竞争法宝。由于可再生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占总成本的70%~80%。因此,原材料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可再生能源产品的质量。小企业之所以能提供超低价的产品,无非是在原材料上做文章,产品的质量可想而知,在近一个时期铜价持续高位盘整态势下,有些企业已经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虽然原材料大幅涨价使许多企业举步维艰,但这也为可再生能源行业洗牌提供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水电新增装机约6000万千瓦,新增投资约5000亿元,新增风电装机约8000千瓦,新增投资约7000亿元,新增各类太阳能发电装机投资约1万亿元。加上生物质发电投资、太阳能热水器、沼气、地热能利用等,“十三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资约2.5万亿元。可再生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其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巨大。可再生能源产业化速度加快,还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