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成消费投诉“热点” 如何破解电商直播乱象?

 行业动态    |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     2021-03-15 09:27

在今年的两会中,"直播带货"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尽管电商直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购物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同时也是电商平台重要的销售渠道,但直播带货的乱象频发。

吉林省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网络直播购物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网络直播购物存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销量刷单造假、夸大商品功能、虚报价格、刷粉丝流量、商品货不对板等问题。

1月13日到3月1日,吉林省消费者协会对1500名消费者进行调查,并选择了“购物电商平台+直播”和“娱乐社交平台+直播”两类平台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显示,直播购物的多个环节中,消费者满意度最高的是支付环节,为78.3分,满意度最低的是商品质量认知环节,为70.1分。遇到消费维权问题并进行投诉的仅占27.2%,10.3%遇到过但没有进行投诉,有17.6%的消费者认为投诉也没有什么用。被认为问题最多的是假货太多和无法真实体验产品,占35.8%;其次是诱导刺激虚假宣传现象严重,占35.5%;物流配送慢占30.9%。

报告显示,消费者对直播电商购物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推介宣传不实、销售商品不真、售后服务不到位、维护权益有瓶颈。其中,在推介宣传不实方面,一是存在夸大商品功效和虚报价格、大量使用极限词等违规宣传问题;二是采用直播刷粉丝流量、销量刷单造假、“杀雏”、虛假评价等手段误导消费者;销售商品不真主要是商品货不对板、假冒伪劣、捆绑兜售“三无”产品。

总体来说,消费者在电商直播平台上购物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主播涉嫌夸大或虚假宣传,比如使用“最”“独家”等极限词。二、商品质量不过关,部分商品甚至是三无产品。三、直播间有涉嫌欺诈的不明来源链接,消费者点击后被诈骗。四、主播将消费者诱导至第三方交易平台,该平台信用资质不佳。五、部分商品售后服务无保障。

针对这些直播带货的问题,在今年两会上就有关于对电商直播如何监管的话题,主要是对这三个方面加强监管:一是对广告行为加强监管;二是对商品、服务质量加强监管;三是对售后服务、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管。与此同时,两会上还提出了要提高准入标准,完善诚信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核机制,约束商家建立完备的售后机制;对主播进行实名制认证、建立直播内容审核制度、履行内容日志信息留存、建立信用等级管理体系及黑名单管理制度等。

如今,电商直播购物已成为一种消费者的购物常态,为了不要在这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中昙花一现,电商行业应该要考虑好自身如何在监管趋严的直播带货的市场中走得更长远。同时,国家对于直播带货这一消费趋势越来越重视,相信会有新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出台,就电商平台行业的直播带货业态作出最新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