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代理是指代理当事人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行为,主要包括专利代理和商标代理,还包括版权登记代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代理等其他知识产权类别的代理行为。
在我国加入WTO 后,国内市场向国外开放,利益的驱使会使知识产权的域外申请和跨国知识产权争议大增,这些又增加了对知识产权代理的需求。可以说,知识产权代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凸显以及大量智力成果产生而快速发展的新型服务行业。
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加强,设置知识产权壁垒已经成为各企业或各国限制竞争对手获取垄断利润的新手段。体现在国际贸易中,则带有贸易保护主义的色彩,成为一种新型非关税壁垒。由于这种新的壁垒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各企业各国都在(尤其表现在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有意识地加强该壁垒的设置,由此必然引发大量的与知识产权争议有关的诉讼,也由此推进了我国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的迅猛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商标品牌意识的增强,我国专利和商标申请注册量不断提升,对专利代理的需求扩大;同时在国内市场开放进程中,跨国知识产权的争议增多,进一步提升了对知识产权代理的需求,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实现了迅速发展,专业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不断增长,目前已经形成了庞大规模。
知识产权代理主要业务包括专利代理和商标代理。专利代理的业务需要持有专利代理人执业证并在专利代理机构专职从事专利代理工作的人员(专利代理人/师)来执行实施,专利代理机构需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专利代理许可证。
为保障我国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以指引行业发展方向。2017年我国发布《专利代理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增加开展国外专利申请的代理机构数量,专利代理行业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2019年4月新修订的《专利代理管理办法》中对我国专利代理行业机构、代理师、行业组织与行业监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而专利代理制度是保障发明人权益,促进科技创新的支撑性基础制度,是专利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专利代理制度,促进代理行业健康发展,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行《专利代理条例》于1991年公布实施,对规范专利代理活动,提高创新水平和质量,保障专利制度良好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0年至2012年,全国专利代理机构数量以平均每年50家左右的数量平缓增长。2013年,全国代理机构数量突破1000家,专利代理机构数量开始呈现大幅增长趋势,之后的几年,每年新增代理机构均在100家以上。从2016年开始,专利代理机构数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年增长率维持在20%左右,其中2019年较2018年增加了499家,增长率为22.7%。截至2019年底,专利代理机构总量达到2691家,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238%。
从地域分布上看,各省市专利代理机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专利代理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及浙江五地,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专利代理机构较多,区域分布情况与各省市专利申请量基本吻合。
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及浙江五地的专利代理机构数量分别为661家、452家、240家、176家和161家,位列全国前五。2019年,全国新设专利代理机构524家,其中广东、北京、江苏分别以新设102家、90家、67家位列前三。
甘肃、新疆、宁夏、海南、青海、内蒙古、西藏的专利代理机构数量均少于10家。在上述地区,2019年,甘肃新设专利代理机构3家;西藏成立1家本地专利代理机构,实现当地专利代理机构零突破;新疆、海南、内蒙古各新设专利代理机构1家。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经济和科技发展较中东部地区有一定差距,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与经济发展程度成正相关。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申请数量的整体扩大,我国未来在专业的知识产权代理方面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之下,未来我国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将朝着更加规范的方面健康发展,行业整体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