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规模储能项目研究启动 储能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行业动态    | 文章来源互联网 |     2021-03-18 09:25

由国家能源局委托该公司牵头开展的《大规模储能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研究》工作正式启动。这是国内首次开展该项研究,将填补大规模储能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的技术空白,进一步推动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这一愿景,新能源的快速有序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规模储能发展是新能源充分开发利用的最佳技术支撑,能够有效解决电网运行安全、新能源消纳、电力电量平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国家能源局重要研究课题。

近年来,青海省新能源取得跨越式发展,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且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60%,走在全国前列。今年1月,青海省出台了《支持储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此前,国网青海电力在支撑储能产业发展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大量成果。基于此,国家能源局委托国网青海电力牵头开展大规模储能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研究工作。该项研究以青海电网为基础,旨在探索大规模储能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可行性,研究出能够指导全国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结论,推动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此次研究成果还将为我国储能行业快速发展开辟重要路径。

据悉,储能行业因为各自有不一样的条件,如机械储能对地形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储能的地区需求也是不同的:水能丰富的地区对机械需求较大,而电磁储能因为民用技术尚未成熟,更多的是运用于军事领域,对于电化学能的需求,北京、上海、深圳等较为发达的城市需求量较大,这些地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各个省份的前列,对锂电池的需求强烈。

储能行业包括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电化学储能等三个方面,器械储能主要用于水电站等;电磁储能主要用于军用领域、UPS不间断供电、轨道交通等,但是技术尚未成熟;电化学储能方式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储能方式,行业主要面对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

储能主要是指电能的储存。储能又是石油油藏中的一个名词,代表储层储存油气的能力。储能本身不是新兴的技术,但从产业角度来说却是刚刚出现,正处在起步阶段。

中国储能市场发展稳中有进,已成为全球储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以前受益于国家对水电站的大力投资建设,抽水蓄能得以快速发展,随后我国储能项目整体进入平稳发展趋势。2017年发改委、科技部、能源局、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到:1)“十三五”期间,建成一批不同技术类型、不同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项目,储能行业进入商业化发展初期;2)“十四五”期间,储能项目广泛应用,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能源领域经济新增长点;储能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截至2018年底,全球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81.0GW,同比增长3.2%。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达,6625.4MW,同比增长126.4%,所占比重为3.7%,较2017年同期增长了2.0个百分点;中国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1.3GW,同比增长8.2%,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7.3%。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达1072.7MW,突破GW大关,占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总规模的16.2%,同比增长175.2%。

目前,中国的储能发展还是以政策驱动为主。在政策支持逐步明朗的背景下,随着产业稳定预期的基本形成,光伏企业、分布式能源企业、电力设备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电动汽车企业等纷纷进入,开始加大力度布局,开拓储能市场,进一步探索具有盈利性的商业模式。目前,储能产业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其中新增投运规模最大的是江苏省,西藏、山西、甘肃、青海、北京、广东、上海等省份储能市场都十分活跃且各具特色。目前,储能在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辅助服务、用户侧储能等领域的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新增项目中,用户侧储能一枝独秀,占到年度新增装机容量的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