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要加强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依法管理和严格审查涉及国家安全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行为,完善国际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知识产权审查和保护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国民经济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由于中国仍旧属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知识产权表现出复杂的双重性,既激励创新,又可能妨碍技术扩散。为充分应对知识产权制度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复杂关系,中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积极探索和采取适应国情的知识产权政策措施,促进自身发展。
2019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较2012年提升了15.29分,知识产权保护成效获得了社会普遍认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参与排名的131个经济体中,中国位列14。
历经多年发展,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产权资源。目前,中国专利和商标等知识产权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并在高铁、核电、5G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核心专利。截至2020年10月底,发明专利有效量为296.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2件。中国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
保护知识产权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的持续发展。只有这样,在意识上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机制上有利益激励机制,有规范的科技管理制度,在组织上有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才能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融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保护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更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